2012年4月26日

〈敞開的窗子The Open Window〉

◎文本分析─背景和結構設計

〈敞開的窗子〉是沙奇短篇小說極具代表性、相當精彩的一篇。筆者分析,歸納出該篇小說具有下列四項優點,而且這四項缺一不可。

1. 小說巧設機關,緊扣向下發展環節

女孩維拉所杜撰的故事能夠「成立」─小說恐怖氣氛被成功營造─的原因,在於女孩編撰故事的基礎並非空穴來風,則是來自事實以及人類感官可知覺的真實。而這些事實與真實,被刻意的安排在情節之間,正是作者在小說中一一埋下線索的精心布局。

情節:(一)弗倫頓為了治癒精神緊張→(二)拜訪姊姊推薦的人家→(三)小女孩代為應對→(四)小女孩借「景」發揮,取用已知事實編撰故事→(五)「已故者」的出現驚嚇了拿鐵爾

◎(一)和(二)之間必須存在的條件是「弗倫頓‧拿鐵爾到人不生地不熟的鄉下靜養,對鄰居生活一概不詳,故不能清楚塞普頓先生是否健在。(這是關鍵也是伏筆)」
◎(二)和(三)之間必須存在的條件是「塞普列頓夫人沒有立即出來招呼,其他人也都不在,始製造了小女孩應對的機會。」
◎(三)和(四)之間必須存在的條件是「落地窗是敞開的,而且小女孩早知姨丈即將歸來,並且深諳阿姨每次等待姨丈歸來的行動。」
◎(四)和(五)之間必須存在的條件是「塞普列頓夫人等待丈夫的反應強化了女孩故事的真實性,這是女孩故事成立的最後一個關鍵。」

2. 小說時空設定精準,強化氣氛及效果

短篇小說─依胡適解釋─是種經濟的文學體裁,既是「經濟」,出色的短篇小說家在進行創作時,自得料想周全,謹慎節約使用文字,俾使小說想要展現的效果發揮到最大。所以,即使是人們閱讀時容易忽略的時空,其設定亦當是讀者該細心品究的。

【時間】

設定多雨的十月,光線漸冥的薄暮時分,是作者巧妙的安排。

試想,作者不把季節設定在多雨的十月黃昏,改成晴朗的五月或是下雪的一月傍晚,小說及女孩編撰的故事還能成立嗎?肯定不能。

秋天鳥獸最為成熟肥美,對獵人來說是再理想不過的打獵季節,所以作者要安排「塞普列頓先生一行人打獵,最後竟然一去不返」,其時間點選擇十月很適宜。加上這月恰是「年中相當溫暖的月份」,住家會將落地窗打開,當然一點兒也不奇怪;但時間點若再後延一兩個月,待氣候轉成寒冷,窗戶敞開的必然性減低,小女孩的故事就不能成立了。

接下來,再說說多雨和薄暮時分這兩個機關。

十月傍晚天色晦昧、即將入夜,遠處景象冥濛,人們視覺無法盡展明辨事物的功能,所以,拿鐵爾從窗戶看過去的塞普列頓先生一行人,不是人物線條清晰、身形具體的樣子,自是黝暗平面的形影(figure)。為了看清楚,拿鐵爾的視線當然會持續鎖定來者。而後,當來者走近,意外罹難不該復返的往生者形象居然越來越清晰,尤其塞普頓先生身還是以身披冉冉曳動的白色雨衣─「多雨」用意在此─猶如大家所知的鬼魂那樣形象出現時,這叫拿鐵爾和讀者們看了,怎會不倒抽一口涼氣呢?

倘若作者把時間設成六月傍晚(夏日白晝長,傍晚時間天色猶亮),讓拿鐵爾一見來者的腳(傳聞鬼沒有腳)和影子,那小女孩的故事還有什麼好恐怖的呢?如此,小女孩的故事純粹成了一種應付陌生訪客的無聊惡趣味,整篇小說也會相繼流於愚弄讀者的低級玩笑罷。

【空間】

作者將空間選定在一間近乎封閉的屋內,讓兩個素昧平生、年紀差異的人相處在一起,首先營造出了某種不自在的氛圍;透過面對這種不自在的處理方式,人物的個性自然而然會對應出符合的行動和態度(如:拿鐵爾拘謹、神經質,他的反應就是刻意表現客套),這正是選用封閉空間要比一個開放空間更加精準帶來的好處。

其次,封閉的空間也間接的限定了兩人對話的主題,如此一來,一扇「敞開的窗子」就能合理的成為打破空間和互動封閉性的話題,為女孩的故事創造懸疑的「開始」,並誘引拿鐵爾(和讀者)產生一種好奇─窗戶「敞開」了,其實也意味了人們想像力將被跟著釋放,產生無數未知(可能包括恐怖)的可能性─很想知道窗外究竟發生什麼事,然後無可避免地,像是游進魚筌裡的魚,只有任由女孩「宰割」了。

3. 人物塑造立體,形象分明且合乎人性

小女孩的故事得以成立的另外一個成功關鍵,在於小說裡的每個人物都扮演了最正確的角色;換言之,這些人物的個性設定或懦弱、或沉著、或自以為是,都是必要、不能改變的。不過,要將每個人物安置到位,作者對於現實人物─不論外顯行動或是內在心理─都得有相當細膩犀利的觀察才行,而且他必須深諳人性,看透人性可笑荒唐、殘酷的面相,這樣筆下的人物才會顯得真實、更貼近真人,達成諷刺的效果。

培養觀察力的練習場是現實,這方面沙奇因為個人經歷的關係─在嚴格家庭中長大、曾任記者、經歷過戰爭─看過形形色色的人,所以,對於各類人物及人性,他尤其揣摩精準。

以下,筆者便從「小說人物設定」和「與真實人物對照」兩方面來分析角色:

【小女孩】

(1)沉著冷靜,能仔細運用感官找出真實訊息,是隨時能精準迅速融入情境的青春期孩子。當然,她必須具備想像力和一定的口才,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材料編撰故事。

(2)現實中這樣的孩子,感受性強、想像力豐富,因此具有出色的揣摩、再現事件的才能。而且聰明有自信,對於成人有某種程度的輕蔑,相信自己可以愚弄成人。

而其感受和想像力的養成,我想與大量閱讀肯定有關。閱讀量少的孩子,因為缺乏從書中人物尋求投射、模仿的刺激,所以同理心相對較低、想像空間受限;反之,閱讀量高的孩子,大腦神經和情感養成常常活絡,他在故事編撰素材的取得上也比較能左右逢源。

十五歲的年紀介於兒童和成人無知與知之間,稚氣已脫,對於我以內以外有更高的探索興趣,由於逐漸發現這世界並不如童話般美好,所以開始對於世界和成人─包括權威─常常提出質疑,產生自己的想法;不過因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還保留些兒童看世界的純真,觀點有時反而有令人意外的犀利。

【弗倫頓‧拿鐵爾】

(1)個個性拘謹自溺、神經質、敏感經不起刺激,面對虛擬幻象,處理的態度趨於逃避,而非驗證及明辨。所以,當他看到塞普列頓先生一行人,他連探究是真是假的勇氣都沒有,就完全相信了女孩的故事和演技(顫抖、惶恐等),才會被鬼故事嚇住。

(2)拿鐵爾是許多人的縮影,他們也有旺盛的想像力,應用在自己的病症或是悲憐之處,所以容易自溺在負面的情緒,覺得自己再也經不起刺激。其實,這類人的問題在其個性怯懦、逃避,才會無法跳脫自己挖的情緒的洞。

【塞普列頓夫人】

(1)自我中心型的無禮婦人,對於自己關心的事情以外,其他人事皆不予在意,恐怕也包括外甥女。

(2)相對於退縮敏感、近乎窩囊的拿鐵爾典型,塞普列頓夫人這類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更為常見。活在自己世界的他們,總覺得自己品味高尚,其喜好和觀點是最佳的,因此即使不是惡意,也會在不自覺中,強迫別人接受他們的論調。

4. 結構重複,製造層次和趣味

小女孩的鬼故事到末尾意外成真,拿鐵爾落荒而逃的樣子,業已製造小說高潮,可以視為結尾。但作者卻還刻意加入一段結構相似、聽講對象不同的狗故事,用意為何呢?這是利用結構重複,製造小說層次的妙招。如果沒有接續的狗故事,讀者看到的,就只會停留於小女孩耍弄來訪者的惡作劇層次;反之,加上狗故事,我們即可知道,女孩愚弄的對象不只侷限於訪客,還包括親人;如此一來,女孩是聰明、善於在短時間內取材編撰故事的形象,也會變得更加立體傳神。讀者看到這裡,從原先感覺恐怖的狀態,也就能逐漸轉為一種趣味,自然而然對作品會心一笑。

◎文本分析─內容風格

沙奇善於諷刺及營造靈異氣氛的特點,在這篇小說中,均可獲得應證。

【諷刺】

作者表達諷刺主題的重點,筆者認為有二,一是諷刺成人世界客套虛偽,二是諷刺人們愚昧的相信而欠缺實證精神。

前者,作者利用一件來訪,透過反差的拿鐵爾和夫人的應對,即充分表達。拿鐵爾試圖表現不在關注夫人的遲到,努力的和小女孩說客套話;當夫人喋喋不休的說著打獵、冬天湖畔景色的話題,拿鐵爾儘管覺得「恐怖」而焦慮劇增,但他也未曾明表他的不悅,更別提夫人無禮的敷衍他(甚至打起呵欠),拿鐵爾也未具體提出告辭或是抗議等行動。通篇小說中,讀者讀到的拿鐵爾,除了落荒而逃那段具體的行動描寫以外,其他皆是內心世界的表述,例如「他心裡不只一次懷疑地想」、「弗倫頓轉個念頭」、「他努力地不想在這種恐怖的話題打轉」、「他自己還可以接受跟陌生人或剛認識的人講訴關於他生病的緣由以及治癒方式」。夫人則更有意思了,話語和分心的舉止就明明顯示她對拿鐵爾不甚在意,她卻還裝作她在乎這個客人,甚至主動邀請他留下來喝茶,實是可笑。

後者,作者是利用兩個女孩編撰的故事戳刺人們愚昧的相信。鬼故事刺出了拿鐵爾的愚蠢或天真──面對不熟的人,一般人豈會自曝家短?小孩或許可能,可是一個沉著的十五歲女孩,對於話題內容是應該能拿捏分寸的。結構重複的狗故事,則更諷刺的刺出拿鐵爾杯弓蛇影的病因,以及塞普列頓夫人對於女孩的不甚關注──因為她一直沒發現維拉的「創作」習慣─維拉敢對大人的客人描述似真似假的自編的故事,至今還沒被戳破。

【靈異氣氛、森冷感】

小女孩自編的鬼故事,最後成真,確實叫人背脊發冷。但整篇小說可怖之處─讀者應該都會認同─在於小女孩講述的故事,其實都有一定的可信事實作基礎,留有渲染的想像空間,不盡是女孩天馬行空的想像而已。現實世界裡,媒體、政客或是好事者,不也常常利用部分事實,巧妙的編造故事來愚弄人們嗎?然後,多數人也不加以實證或思考,直接危險的選擇相信,掉入謊言陷阱,達成那些人炒作新聞的目的……

◎討論與思考
  1. 拿鐵爾的姊姊對他所說的話「找不到一個真正的人和你說話……」意義為何?
  2. 將小說中的維拉替換成男孩或其他年紀的孩子,合適嗎?為什麼?
  3. 小說中只出現一次維拉的名字,其他皆以女孩代稱,作者用意何在?

沒有留言: